企业诚信、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三方面问题不能混为一谈;消费者购买的,必须是其想要的,实现这种诉求才是关键,而不是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
“零度”可口可乐原液在台被检出防腐剂、味千拉面汤底是浓缩液调配、肯德基豆浆实为豆浆粉冲制、山西老陈醋防腐剂疑云……今年7月以来,有关食品的负面消息接二连三,牵涉到的企业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品牌。与以往食品安全事件不同的是,此轮集中曝光的问题并不是常见的造假,有的甚至还是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,严格意义上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。然而,这些“事件”还是牵动了百姓的敏感神经。
备受关注的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?安全感的流失,问题究竟出在哪?
1
伤不起的安全感
疑问一 是企业不厚道还是公众太敏感?
接连被曝光的食品事件看起来相互之间毫无关联,但细看之下,当中牵涉到的都是一些大品牌。这不仅使消费者对相关名牌的信任度开始下降,甚至不禁要问:“难道现在的食品安全环境已‘恶劣’到连这些大品牌都不能信任的地步了?”
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傅亮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,近期发生的这些事件涉及企业诚信、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三方面的问题。有些产品可能存在欺诈消费者或者营养标准不过关的问题,但不一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,消费者如果将三者混为一谈,很容易产生恐慌,“实际上,就食品安全而言,它们都是没有问题的”。“只要宣传的东西和最终销售的产品能够相对保持一致,在生产上符合卫生要求,能够保证安全,应该就是无可厚非的。”
但事实上,在地沟油、瘦肉精、苏丹红、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,公众对食品安全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。
“在食品安全问题上,我觉得消费者是过于紧张了,我国现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总体上是好的。”华南理工大学教授、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庆孝认为:“现在消费者一听到食品中加了添加剂,就觉得有问题。实际上,只要添加剂不过量就是安全的。”
公众之所以对食品安全没有安全感,“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安全常识的缺失,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公众对政府监管缺乏信心的表现。”食品添加剂专家杨冠丰说。
|